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

所在的位置:
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


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是由苏州大学、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打造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拥有企业孵化器4000平方,企业加速器20000平方。研究院通过与国内外高校院联合创办科研实验室,将一批具备科技创新、国内首创、替代进口概念的特色项目、科技带头人引进孵化平台,开始创新成果的转化。建立了完善的种子或项目(基础研究)来自高校或院所——科研成果工程转化中心(研究院服务体系)——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工程化起步)——产业化加速器(产业化加速,注册证申请及上市筹划)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工程转化、行业标准、市场推广的工程转化/项目孵化体系。构建了人才、技术、创新、资本、标准及检验、行业集群等多链条式协同推进模式,实现了高水平工程化技术成果、产业化关键技术、行业标准、公共科技服务、高水平人才的持续性供给。

 

研究院围绕4大产业方向及共性基础关键技术开展项目研发、项目孵化及产业转化工作。一为手术机器人,开展面向腹腔镜微创手术、骨科手术、血管介入、眼科手术、头颈外科手术、穿刺介入手术、经自然腔道手术等微创手术机器人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工作;二为数字化医疗,开展面向高通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检验流水线、麻醉机器人等数字化医疗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虚拟现实手术培训系统、智慧一体化手术室、远程医疗科教云平台等数字化医疗培训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三为细胞产业及再生医学,开展免疫细胞自动化制备、药物定向回输机器人、智能辅助生殖精密仪器及系统、人工心脏、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引导人体组织再生和引导骨再生或实现器官重建再造的再生型植入式器械(功能材料)等组织工程制造装备技术及产业化工作;四为智慧康养,形成了以可穿戴健康检测设备为数据采集终端,集合可穿戴心电监测、心脏康复系统、脑卒中风险筛查系统、老年认知神经测评系统、健康检测一体机、老年防摔倒机器人、智能假肢膝关节等各类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及康复设备,覆盖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脑科学与神经疾病等多类老年慢病,并以智慧养老云平台作为数据中枢及慢病管理的智慧养老整体解决方案。


研究院由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专家、苏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孙立宁教授领衔,目前已经汇聚哈尔滨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研究所、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引进科技带头人30余人,获批省市级各项人才项目50余人次,包括涵盖工科人才及医学人才在内的省双创人才5人、省百人外专1人、高新区重点创业团队2个,姑苏重大创新团队1个,同时引进加拿大双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万人人才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人。


研究院推动了国家医用机器人标准的建设工作(2016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成立医用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孙立宁院长任组长;2020年9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成立医用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孙立宁院长任专家组副组长,研究院为成员单位;2021年12月,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孙立宁院长任副主任委员。研究院一直深度参与医用机器人标准化工作,主导并参加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9)归口的三项与医用机器人相关的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并与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合作成立国家首批、江苏首家医疗手术机器人专业检测平台(通用型多孔腔镜医用机器人测试平台、骨科手术机器人检测平台),形成从检验-标准的产业闭环,引领孵化企业及项目从前沿基础研究-工程化样机-医疗器械产品的转化,并为其提供一站式孵化服务,包括项目服务、医疗器械证注册、投融资、市场销售等。


经过多年发展,研究院取得如下成果:

(1)获苏州高新区创新平台5强称号;获批江苏省众创空间、苏州市众创空间、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苏州市外国专家工作室称号。

(2)孵化企业及项目50余个,培育出了一批具有技术前瞻性的行业领跑者,孵化企业1家科创板IPO过会,3 家IPO上市铺导中。其中独角兽企业3个:苏州康多机器人有限公司(江苏省级、苏州市级),诺一迈尔(苏州)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级、江苏省级、苏州市级),苏州心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省级、苏州市级),并形成了以独角兽企业为引领的产业生态;

(3)研究院及孵化企业获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7个,省级项目3个;

(4)协助孵化企业获批III类及II类医疗器械注册证5个,取得型式检验报告十余份,开展和完成临床试验7项。

(5)汇聚了以红杉中国、软银中国、创新工场、联想创投、深创投、元禾原点、银杏谷等国内一线基金为主的投资机构100余家,协助孵化企业完成融资近20亿元,估值超2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