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二十六届学术与技术交流年会于7月21至23日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由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协办的智能装备技术分会学术研讨会也于7月23日成功举办,来自医产学研的专家学者分享并探讨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国家智能规划的政策、国外智能装备的发展、国内智能装备的崛起以及医院和医生对智能装备的需求与应用等多角度阐述了智能装备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国产设备已经具备引领国际的先进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与创新技术的融合是智能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次智能装备技术分会学术研讨会上,分别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智能装备技术分会会长/解放军总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刘荣所长;苏州大学机电学院孙立宁院长;天津大学机械学院王树新院长等专家做了精彩的技术专题报告。 学术报告后,由上海交通大学闫维新、浙江大学牛田野以及苏州正交医学影像技术有限公司廖焕华的带领下,在十几个博士硕士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共同开发出了直肠癌人工智能识别系统α-D,与专业的医生团队进行精彩的读片人机大赛。最终α-D系统以快速、精准压倒性的优势取得了本次人机对抗的胜利。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代替医务人员从事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作为医护人员的辅助手段和工具,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大家呈现了美好的前景。学术讨论会开启仪式学术报告会人机大赛α-D团队
说明:
2017年6月28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先进制造处刘进长研究员、刘振忠博士等一行到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考察调研。重点调研研究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项目的进展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刘成良教授,同济大学何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九院谢幼专主任医师、苏州第一人民医院孟斌主任医师,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财务总监祁绍平高级经济师等多位专家学者陪同调研。 孙玉宁副院长与杜志江副院长代表研究院对各位专家一行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的基本概况,重点向调研组汇报了研究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进展情况。 调研组一行听取了研究院的工作汇报,并交换了与骨科手术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发展趋势、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研究院取得的科研成就和进展以及骨科手术机器人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各位专家学者针对如何进一步加快研发进度以适应变化迅速的临床应用、提高系统性能与安全性等,给出了指导意见。 调研组一行还参观了研究院的孵化企业和展厅,以及现场观摩了两款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实际操作演示。工作汇报会交流参观展厅手术机器人视频演示骨科手术机器人现场演示
说明:
第二十九届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于2017年3月2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展览会上,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携手术机器人、智慧生活等领域10余项最新产品集中亮相。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致力于科技创新、智慧生活、健康创业,完善医用机器人技术产业的创新创业体系,突破关键技术,加速医用机器人技术成果转化,促进资本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创新前瞻,铸造精品——手术机器人微创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四臂手术机器人产品,机器人可快速按医生需求摆出各种手术姿态,能够完成胸腹腔微创手术,大幅度提高医生手眼操作能力,为医生安全高效完成各种高难手术保驾护航,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为国内微创手术机器人整体行业发展提供助力。主从一体式手术机器人系统是将医生操作手柄与多自由度手术工具融合并可实时复现操作者手部动作的新型智能手术机器人,可在狭小手术空间内实现多自由度运动,准确高效地完成缝合打结等高难手术动作,产品轻巧灵活、简单实用、易于学习操作,未来有望创造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的一种全新形态,成为外科技术的新生力量。智慧生活,有“芯”有爱——智慧生活云平台智慧生活云平台建立了基于大数据的多信息融合系统,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处理芯片,通过多种智能设备监控使用者的各类健康数据、环境情况、位置等信息,并将这些数据及时传送到云平台,检测及分析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干预及健康指导等智慧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此外,本次展会期间,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协办先进诊疗技术和医用器械前沿技术高峰论坛,共同分享先进诊疗技术和医用器械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说明:
6月15日下午,苏州市副市长、虎丘区委书记徐美健率队莅临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调研指导工作。 孙玉宁副院长代表研究院向徐美健详细介绍了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的基本概况和组织架构,以及研究院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国产医用机器人研发、研究院平台建设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徐美健对研究院成立短短数月内取得的工作成绩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医疗器械是苏州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研究院所特有的协同创新和多级孵化机制、企业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发展模式符合高新区“两高两新”创新布局,高新区政府将一如既往的为研究院的发展提供支持、创造条件。他强调,研究院应该继续深入开展医工结合,以解决临床需求为目标,尽快加速国产化医疗器械研发孵化进度。 苏州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李艰,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总经理顾海明陪同调研。
说明:
5月15日,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CMEF)将在上海隆重召开。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Stefan Weber将在大会的开场论坛--世界医疗(手术)机器人创新与发展高峰论坛,做关于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主题报告。届时他将作为演讲嘉宾之一,与大家分享医疗机器人的先进技术与研究成果。此论坛将是医疗机器人领域不可错过的盛会!2016年7月,瑞士伯尔尼大学(Bern University)及其附属医院的科研团队利用其研制的手术机器人,为一位51岁的女性患者成功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这是全球首例由机器人辅助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RMA, Robotic middle ear access)。在2017年 3 月出版的国际期刊 Science Robotics 中,Bern 大学的研究团队发表了关于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论文。该项目研发历时八年,文章一经发表立即获得包含 Popular Science, Science Daily, Live Science 在内多家前沿科技媒体报道,被认为是医疗机器人应用领域的又一重要拓展。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个植入体,由多个微小电极组成,能将声音信号转化成电信号,从而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让声音能被“听见”。它是目前使得听力障碍患者“听见”声音最为有效的手段。人工耳蜗植入体需要被放在患者内耳的最深处,植入体经过的最佳通道位于嗅觉和视觉神经的间隙,宽度只有约不到3mm,而人工耳蜗经过需要的通道直径约1.8mm,因此,对手术精确度要求非常高。常规手术流程:在耳朵后面作弧形切口,分离皮瓣,暴露骨面后将外耳道后壁磨薄,用电钻在颅骨制作骨床(如下图),再把人工耳蜗放进去。面对这名副其实的"大开脑洞",小编只想大喊一句:“啊!多么痛的领悟!"机器人方案敲黑板!...